是去是留?成了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在1948年时局已经是可以说基本确定的最后阶段,原清华北大两校长,胡适和梅贻琦却选择离开大陆,去了宝岛台湾,这又是为何?这两位可是当时著名的而且有权威性质的文学大佬,他们代表的是部分的知识分子,这选择是对还是错?他们究竟又有什么难言之隐?
查看大图
胡适我们都熟悉,那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儒雅气质,怕老婆的男人,他为何要离开大陆?这一点我们得考量一下他的这一番言语,他说苏俄,可以有面包,但没有自由,美国有面包也有自由,而他们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这一番言语无疑就可以看得出,胡适向往着自由,他不想走上苏联的道路,所以他选择了中间。
查看大图
当然,我们并不能以此言语过激,追求的信仰不一样,道路肯定也不一样,虽然胡适作为许多知识人物的代表,但不能用道德去绑架,何况胡适也没有做出任何什么。
而这时候就有人说了,季羡林对于胡适的选择就看不惯了,于是口诛笔伐,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然这一言语确实有些过激,也都不符合实际情况,毕竟胡适也曾经常公开发文抨击那个他追求的,据说因为此事还被逮捕,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是得有些主观意识上的思想。
查看大图
至于梅贻琦为何要“携手”胡适一起离开大陆?难道清华开的工资太少?当然不是,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恪尽职守31年之久,是清华历史上任职校长时间最久的,他将他的半生都付诸给了清华,也是奠基清华有今天成就的重要人物,岂非可以用金钱衡量?
查看大图
梅贻琦之所以会放下他半生的心血,也是为了这半生的心血,因为清华大学的大部分费用就是庚子赔款,梅贻琦是为了庚子赔款而不得不离开清华,离开大陆,如果不走,那这钱也就没了,清华也就是一座空学府。之后梅贻琦拿到了那一笔钱,在台湾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查看大图
所以看得出两位校长都是为了自己这一生的追求,选择离开,其实说句实话,胡适和梅贻琦如果不是因为时局动荡,谁又会背井离乡呢?而我们如今得知了真相,又是不是能够给予一些理解,多一点体凉,毕竟换做是你,你又会如何抉择而不被诟骂?
消防排烟风机 http://www.3cfanghuof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