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 改天换地

次氯酸 http://www.tjyksw.cn

冰川、寺院、穿着传统服装的藏族同胞,西藏似乎太过遥远、太过特殊,仅仅是一个一生应该去一次的远方。好像任凭世界如何进步,西藏是永远不会变化的。其实这是外界对于西藏的典型误解。

高海拔,布达拉,朝圣者……

大多人对西藏的认知都来自于那一篇篇的游记

而西藏作为中国的高原明珠,也有其独特的新时代特色

(图:图虫创意)▼

经济增速稳居全国前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国第一,发电装机容量的89.09%来自清洁能源。取得这样成就的不是江苏也不是广东,而是西藏。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特殊性,但是西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特殊。

吸收天地之“精华”,这里是有灵气的地方

(图:壹图网)▼

遥远的雪域

自2.4亿年前以来,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时强时弱地挤压欧亚大陆板块。两个板块连接处从海洋隆起为陆地。距今8000万年前,这一片地区的抬升速度加快,有的地区形成高山,有的地区形成谷地,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青藏高原。

印度板块北上对亚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

造就了一个异常辽阔的高原地带和内陆干旱地区▼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4000千米以上,绝大部分土地位于高寒的高原山地气候区。西藏虽然面积巨大,受制于严酷的环境,只有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能够发展种植业,形成聚落。层层叠叠的山脉与冰川也阻塞了交通,物资、人员的流通非常不易,让西藏变得相对封闭,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高原难,才是难于上青天

(图:图虫创意)▼

但是西藏毕竟与周边存在众多通道。以西藏为中心,北可进入新疆、青海;东可到达四川、云南;向西、向南则可以联系印巴。虽然山川险阻,却无法阻断西藏与中央王朝绵延不绝的交流,使之早早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丢掉西藏,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丢掉了高地,中原腹地将会门户大开。

对此心理压力最大的,恐怕就是印度了▼

高寒的地理条件一度严重阻碍了西藏的发展。西藏解放以前,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

“三大领主”至上的农奴制社会

长达数世纪地虐待着西藏百万人

(图:壹图网)▼

在环境严酷,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农田依旧是西藏最重要的财富来源。西藏只有330万克可耕地(15克等于1公顷)。仅有西藏人口5%的官家、贵族和寺庙上层僧侣占有99.7%的耕地和绝大部分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数百万人形同上层私产的农奴或奴隶。90%的西藏人连自己的住房都没有。

三大领主通过垄断话语权向农奴灌输今生赎罪换取来世幸福的观念,让农奴安于被奴役的命运。一面极限压榨农奴的劳动成果,同时向难以为继者放高利贷,用种种方式反复盘剥。农奴和奴隶在死亡线上挣扎。敢于逃亡、反抗的农奴将会遭遇残酷的惩罚。当时的一首西藏民谣便是农奴生活的真实写照:“爷爷的爷爷欠下的债,爸爸的爸爸没有还清,到了儿子的儿子那辈,连利息的利息也还不完。”

手持土地所有证 ,西藏农奴得解放

(图:图虫创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由落后到进步的进程就此开始。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推进,神权统治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农奴不但翻身成为公民,其中不少还成为了领导干部。280多万克土地分给曾经的农奴。第一个供销社、第一个农村信用社、第一个现代学校、第一个医疗卫生机构纷纷被建立起来。随着水电工程的推进,电灯也不再是往日仅仅属于三大领主的奢侈品。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图:wiki)▼

特别是1954年,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通车之后,改变了西藏的交通条件。援藏人员和物资,终于可以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大大加强了各地区与西藏的各方面联系,让高原地带变得不再遥远。

在“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下

人民解放军和西藏同胞携手共建的青藏公路

为西藏通向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图:图虫创意)▼

并不孤立的第三极

新世纪青藏铁路贯通后,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西藏凭借高原美景、文物保护、藏族文化的特殊性,持续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这一阶段西藏各族人民也抓住机遇,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努力脱贫致富。近年来接待游客人数、旅游业收入都在快速增长。到2019年旅游业贡献了西藏33%的GDP。近年来多次往返西藏的游客,对于这里的发展大概也有所体会。

西藏在现代化法制社会的治理下

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发展外向性经济的宽容

(越过越红火 图:壹图网)▼

旅游业其实只是西藏近年来取得成就,在消费端的一个具体体现而已。2020年,西藏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23万千瓦,其中9成是清洁能源,发电量超过90亿千瓦时。不但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还在近5年向外省输送了清洁电力65亿千瓦时。以能源为基础,西藏实现了建制村全部通公路,通信号。光纤宽带通达率高达99%。

西藏有很多适宜建水电站的高落差窄山口

但高原基建的难点,更多是对人的考验

(藏木水电站 图:图虫创意)▼

有了基础设施打基础,西藏社会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如今,人均寿命由1951年的35.5岁增加到2019年的71.1岁。西藏施行15年公费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高达95%。绝对贫困问题被彻底消除,借助科技与旅游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推广义务教育体制

才能真正地改善一个地区的落后景象

(光荣的红领巾 图:壹图网)▼

与此同时,因为有意识的保护西藏传统文化习俗,当地并没有被现代化的洪流冲得面目全非。西藏政府多次组织文化遗产普查。国家则投入巨额资金保护古建筑。藏戏、藏文、藏医、藏历节日都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西藏文化不断地延续和传承着

(图:图虫创意)▼

如今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9.4%,主要江河湖泊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连一度濒临灭绝的藏羚羊,也突破了30万只。坏境好了,愿意来西藏旅行的游客自然越来越多。

近年来,通过严厉打击盗猎,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

藏羚羊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图:图虫创意)▼

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是,青藏高原的生态虽然美好却非常脆弱,而它又是中国众多重要河流的源头,是中国,乃至亚洲的水塔。西藏人民有活得更幸福的需求,但是脆弱的自然条件是一种客观限制。这就决定了西藏必须另辟蹊径。

环境和发展,从来不是互斥的单项选择

(图:图虫创意)▼

建设新西藏,登上新高地

西藏政府在和平解放70年之际,提出了“建设新西藏”的宏伟愿景,着力发展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绿色工业、清洁能源。其中成为国家清洁能源接续基地的计划尤其值得注意,这里蕴藏着巨量水力、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如果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成为中国能源新高地并非虚言。

西藏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条件

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才能助其成为真正地“净土”

(拉萨河谷 图:图虫创意)▼

其实即使在当下,进步也正在悄然发生。西藏不只有草甸、牦牛、青稞田,如果你把视角放远,还能看到风力机组和太阳能电池板。这种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感,不仅仅体现在能源领域,更体现在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藏族年轻人也会在重要庆典中穿藏袍,但是日常听的歌,用的流行语与其它地区无异,这里的社会风气同样是开放包容的。

不少藏族歌手会参加内地选秀节目

内地流行音乐文化也在藏族地区流行着

(图:图虫创意)▼

刻板印象中西藏总是被贴上神秘、圣洁、不食人间烟火的标签,其实雪域并不遥远,秘境并不神秘,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第三极,也是大家想象不到的新高地。作为我们的同胞,西藏人民同样喜欢娱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