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不肯上幼儿园,是否该让老师强行抱走?

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http://yedija.com

小班入园之初,大部分孩子都会存在哭闹、不愿意上学的现象,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分离焦虑”。

这种分离焦虑是我们每个人内在多多少少都会有的,是正常现象。孩子和父母(照顾者)分离,不管他有没有记忆,都会引起焦虑和不安,会有很多不愉快的情绪,伤心痛苦,然后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他拒绝和父母(照顾者)分离。

看着小小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我想大多数父母都会很心疼,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狠心让老师直接抱走还是继续留下好言安慰?

那么,我想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JohnBowlby认为分离焦虑一般会有这么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看上去情绪最剧烈的反抗阶段,也是小朋友的情绪行为最过激的一个阶段。像撕心裂肺的哭闹、紧紧抱住爸爸妈妈的腿不肯松开,都属于反抗阶段,也就是刚开始入园的那几天。当然这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小朋友可能很敏感,很快就意识到要和父母分离,马上表现出分离焦虑,而有的孩子呢,相对不那么敏感,所以也会有入园前几天是好的,过了两天反倒哭闹不肯去了的现象。

第二个阶段,当孩子慢慢觉得反抗无效的时候,就会进入失望的阶段,这些小朋友可能仍然会哭,但是只是想到了就哭一下,吵闹的动作也会减少,有时候会不理人,表情比较迟钝。

第三个阶段,最后就进入超脱阶段,开始慢慢接受外人的照料,玩玩具,吃东西,但是父母去接他的时候,他可能又会比较伤心。

总的来说呢,分离焦虑就是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的。所以,如果父母能了解到这些的话,就会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自乱阵脚,能够在处理孩子分离焦虑的时候更理智。那这种正常的分离焦虑,一般孩子一周就能适应,有的快的两三天就好,还有的稍微慢一点,两周左右也差不多了。

那假如孩子是这种正常的分离焦虑,父母在送孩子过去,孩子哭闹,那父母只需要温柔而坚定地看着孩子、告诉孩子,你下午放学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走。现在你需要进去上学了,老师带你进去,妈妈先回家。然后抱抱亲亲孩子,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了。这时候孩子一般还是会哭闹,那么不要犹疑不决,走掉,不然会没完没了。放学的时候,接到孩子之后,抱抱亲亲孩子,然后可以引导孩子说一些幼儿园开心的事情。

这样几次以后,孩子基本上会形成稳定的认知:我去上学,并不是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放学了还是能见到的。

总之吧,这就是一个孩子必经的过程,分离总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是孩子成长必须要去经历的。

那么除了正常的分离焦虑,其实还有部分孩子的分离焦虑就会比较严重。像幼儿园里,可能一个班里会有那么一两个哭了两个月还在哭的小朋友。这就属于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那么通常这种严重的分离焦虑和依恋模式是相关的。

关于依恋,很多心理学家做过研究。那么基本上分为这么几种:

1、安全型依恋: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他会自己玩玩具,也不会一天到晚缠着你。但是你给他放到幼儿园,他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哭闹,不愿意离开你。但是你真的离开了,他也能很快地适应,继续玩游戏,等你回去的时候,他又很开心。大概占65%左右。2、回避型依恋:妈妈走不走都一个样。没有明显地要跟妈妈亲近。占21%左右。3、矛盾焦虑型:妈妈走掉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反抗,但是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也不像安全型那样表现得开心,寻求和妈妈的亲近。还是会反抗妈妈。占14%左右。4、混乱型:孩子没有固定的依恋模式。这些儿童非常有可能曾经被虐待过或长期忽视过,对自己的行为和内心感受没办法发展出固定的模式。占4%左右。

那这里面,安全型的通常就是分离焦虑比较轻,正常哭几天就适应了。矛盾型和混乱型的分离焦虑是表现得最为严重的。还有一种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回避型,看起来不哭不闹,但是很难融入群体。

所以呢,如果说孩子的分离焦虑非常严重的话,就要考虑是亲子关系本身就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可能妈妈在孩子生命早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给予足够的陪伴,比如生病、留守儿童等等,这会造成亲子关系中断。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在平时花更多的心思去重新建立与孩子的连接,让孩子重新信任父母,发展出内在安全感,这样分离焦虑才会得到减轻。单纯地把孩子扔给老师,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这种情况下,父母平时多花时间和孩子玩游戏、聊天、讲故事,总之可以多一些高质量的亲子时光,慢慢修复。可以亲子共读一些幼儿园入园的绘本,让孩子更多了解幼儿园,产生熟悉感。

除了依恋模式之外,孩子本身的气质性格也会令他们在入园时表现出不一样的焦虑。这个就需要父母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最后就是父母自身的依恋模式是否健康也会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自身有着严重的分离焦虑,很难和自己的父母分离(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那么孩子也会很难和父母分离。这时候需要疗愈的是父母本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