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毛主席来青岛专程见毛岸青,毛岸青哽咽:几十年没有见到妈妈

互联网广告行业

前言

“岸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做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埋头工作,是个埋头英雄,真还是个好人。”

2007年3月,当84岁的毛岸青与世长辞时,一位熟悉他的老红军如此说道。

这世间,有人不甚了解领袖毛主席的孩子过往经历了什么,也有人盛赞他“不愧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儿子”。他是那样的不凡,生于伟人之家,继承革命意志,他又是那样的平凡,鲜少公开露面,只是按照他的父亲毛泽东的家训,默默走完人生历程。

他,叫毛岸青!

图|毛岸青

毛主席看望毛岸青,一首诗让二人悲从中来

1957年春天,毛主席向毛岸青建议:“你的病还没有诊治好,到青岛去住一住。”随后,毛岸青听爸爸的建议,去到青岛治病休养。

同年7月,也就是在毛岸青去到青岛的几个月后,毛主席结束了在杭州、上海等地的视察工作,来到青岛。毛主席专程面见儿子毛岸青,关切地询问着他这段时间以来的身体和生活情况。

毛岸青对爸爸毛主席说道:“爸爸,你说怪不怪,几十年没有见到妈妈,昨夜她来了,笑眯眯地对我说‘孩子,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练好字给他抄呀。’......”毛岸青一边回味着说着,一边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声音渐渐变得哽咽起来。

图|毛主席

听完毛岸青的话,毛主席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他递给毛岸青一首词,轻轻说道:“岸青,你看看,这是不久前我写下的一首词。”

毛岸青接过来,饶有深情地念着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岸青刚刚读到第一句,就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一旁的毛主席被这种情绪所感染,眼泪同样夺眶而出。

图|杨开慧

母亲杨开慧早逝,毛岸青与母亲在一起相处的时光是极其短暂的,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携手步入婚姻,1923年11月,毛泽东杨开慧结婚的三年后,次子毛岸青在湖南长沙出生。

毛泽东、杨开慧不仅要经营好他们的小家庭,更要在革命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杨开慧跟着丈夫毛泽东到各个地方去,鼓舞广大农民群众,开展革命活动,杨开慧悉心照顾着家庭,养育着孩子,同时又给予丈夫毛泽东事业上很多支持。

1927年反革命政变爆发,很多共产党人身陷危险,为保护好妻儿的安全,毛泽东决定将杨开慧和孩子们都送回湖南,而毛泽东继续投身革命,抽出空来他会秘密返回湖南,与妻儿相见。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入狱,在狱中她受到各种折磨,仍然意志坚定。11月14日,杨开慧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

图|杨开慧与毛岸英(右)、毛岸青

母亲杨开慧牺牲的这一年,毛岸青才只有7岁。年幼的他就这样永远失去了母亲,从此只能在梦里相见。

12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得知杨开慧牺牲的噩耗,内心十分悲痛,情动之时,提笔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几个字,表达其内心伤痛之情。

图|毛主席与李淑一

李淑一,杨开慧的好友,1957年,李淑一致信毛主席,信中表达了她阅读毛主席诗词后的感谢,并附诗词一封,那是1933年时李淑一得知丈夫柳直荀牺牲时写下的一首《菩萨蛮》。

不久后,李淑一便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当时李淑一在长沙市第二女中,她兴高采烈地跑进教室去,声音有些发颤地对学生们说道:“毛主席给我写信了”,底下的学生们纷纷愣住,表示难以置信:“这是真的吗?”

只见李淑一手中的大信封上,赫然写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几个大字,信封中正是毛主席撰写的诗作《蝶恋花·答李淑一》,也就是毛主席给毛岸青看的那首诗,是那首让毛岸青不禁哽咽的诗作。

毛主席所作的这首诗,饱含对战友柳直荀的无限深情,对妻子杨开慧的深深缅怀。

图|《蝶恋花·答李淑一》手迹

诗句的一开头,毛主席就直抒胸臆,向李淑一表示“我失去了妻子杨开慧,而你失去了丈夫柳直荀.....”如此怀念之意,又如何不让毛岸青想起自己的母亲呢!

那日,毛主席、毛岸青沉浸在这种悲伤、思念的情绪里许久许久,直到毛岸青的情绪稍有平复,他才将这首诗词创作的过程娓娓道来,话毕,毛主席并未在这个话题上停留太久,而是转而继续关心毛岸青的身体健康。

图|毛主席

毛岸青人生坎坷,受尽苦楚

不得不说,虽然是领袖毛主席的儿子,但毛岸青一路走来确实经历了不少坎坷与磨难。

1930年11月杨开慧牺牲后的第18天,毛岸青的大哥毛岸英与保姆陈玉英在家乡亲友们的保释下,顺利出狱。

毛岸英、陈玉英先是在杨开慧的六舅向明卿家中暂住了3天,然后在向明卿的护送下,毛岸英、陈玉英被安全送达长沙板仓,与外婆杨老太太、弟弟毛岸青、毛岸龙团聚,不久后,保姆陈玉英便返回自己的家乡。

图|陈玉英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刚刚失去母亲杨开慧,又联系不上父亲毛泽东,他们便跟着外婆杨老太太一起生活。一个老人,三个孩子,外公杨昌济已经离世,一家人经济拮据,再加上随时都可能被敌人发现抓捕,他们的生活维持得很不容易。

三兄弟的叔叔,也就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彼时正在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民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心中不免生出担忧来,遂请示党组织,希望能够将毛家三兄弟送到上海来,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在出发前往上海之前,毛泽民特意给他们写信,信中毛泽民交代,一定要按照信上规定的地点、时间前往上海,一旦超过约定的时间,就暂时不要行动了。另一边,杨家人收到毛泽民的信件后,商议决定:由杨老太太、舅妈李崇德护送孩子们到上海去。

图|毛泽民

出于安全考量,孩子们也不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毛岸英改名为杨永福,毛岸青改名为杨永寿,而最小的毛岸龙则改名为杨永泰。他们要唤舅妈李崇德为“妈妈”,长辈们教他们,出门在外,万万不可轻易暴露自己的身份。

就在出发上海的前一天傍晚,李崇德将毛岸青三兄弟带到他们的母亲杨开慧的墓前,三兄弟向母亲行礼告别,李崇德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母亲是怎样一个英勇的革命战士,是如何被敌人迫害,如何坚定自己的革命意志,教导孩子们,日后不要忘记母亲的故事。

1931年,杨老太太、舅妈李崇德带着毛家三兄弟,离开了长沙板仓,他们按照毛泽民信中所提到的路线,一路辗转抵达接头地点,并成功见到毛泽民与钱希均。

当三个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呼唤着“叔叔”“婶婶”,大人们毛泽民、钱希均、李崇德不禁情动,眼含热泪。亲人们相见当晚,毛泽民就为孩子们妥善安排好了住处,并及时向当时负责上海地下党中央工作的周恩来上报这一情况。

图|毛岸英与毛岸青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年幼的三个孩子随后被送往我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读书学习,那一年,三个孩子都不满10岁。

可动荡波折的生活依旧在继续......1931年夏天,负责大同幼稚园相关工作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同志们或是被捕入狱,或是匆忙躲避,这种形势让包括毛岸青等人在内的幼稚园的孩子们也受尽苦楚。

据后来毛岸英回忆,那时候兄弟们过着近乎流浪的生活:

“我们除了没偷人东西,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睡马路呀,给人拖地呀,从垃圾箱里找破烂呀,能干的全干了。上海有个外白渡桥,黄包车拉上去十分费力,我跟弟弟岸青就在后面帮着给人家推车,推上去了,人家给几个小钱......”

从毛岸英并不算长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想见,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年纪尚小的孩子们究竟过着怎样艰苦的日子。

图|董健吾

后来,董健吾找到毛岸英、毛岸青,将他们收养在家里,拜托妻子照顾。毛岸青他们在董健吾及其家人的照料下,又度过了几年。

再到后来,受组织委派前来上海工作的冯雪峰见到董健吾,告知他:“毛主席已经知道孩子平安地在你家,他很感谢。”

1936年,在上海生活了几年的毛岸英、毛岸青跟随李杜将军一行人,乘坐法国邮船斯芬公司号,从上海出发,辗转多日抵达苏联,进入国际儿童院学习。

直到1947年,毛岸青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在那颠沛流离的生活里,毛岸青的身心皆受到伤害,身体不好、心理创伤等,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形成的。后来回望那段残酷的时光,想来都无比心疼这些年幼的孩子们......

图|毛岸青

当幸福来临,毛岸青与邵华携手同行

好在,毛岸青成长的岁月里,得到爸爸毛主席的深切关心,虽长期不在一处,但毛主席始终惦念着自己的孩子们。

1941年,毛岸青兄弟俩在苏联上中学,毛主席专门给孩子们写信,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

“岸英,岸青二儿:很早以前,接到岸英的长信,岸青的信,岸英寄过来的照片本,单张相片,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我都未复,很对你们不起,知你们挂念。你们长进了,我很欢喜......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以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做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你们情形如何?甚以为念。毛泽东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寥寥数语,言辞真切,可见毛主席的浓浓父爱。当孩子们行至远方,不在身边,毛主席心中时刻挂念着他们,而当孩子们回到身边,毛主席也会极力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与温暖。

图|毛主席与毛岸英

1951年,毛岸青得知哥哥毛岸英牺牲的噩耗,悲伤不已,身体也愈发地不好了,毛主席担心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心情也十分沉重,想着儿子们自幼经历过的坎坷,毛主席还和女儿李敏感叹着说道:“我爱岸青,也十分同情他,他很小的时候,就与岸青一起沦落上海街头......他苦啊。”

好在往日那些苦难已经过去,如上文所言,1957年毛岸青在青岛疗养,爸爸毛主席特意去看他,后来毛岸青又离开青岛,前往大连,治病期间,毛主席数次致信,关心他的健康,并叮嘱他要好好休息。

而在大连疗养期间,毛岸青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幸福,遇见了他的终生伴侣邵华。邵华,毛岸青的嫂子刘思齐的妹妹,因两家人关系亲近,邵华幼时起便时常来毛主席家中做客,只是,她与毛岸青这位大哥哥鲜少有所接触。

图|毛主席、毛岸青、邵华的合影

张文秋、邵华母女俩来看望毛岸青,一见面,毛岸青就亲切地与她们握手问好,初见明眸皓齿的邵华,毛岸青只觉有些似曾相识,当他尚沉浸在回忆之中的时候,邵华主动伸出手来,热情洋溢地说道:“岸青大哥,你好。”毛岸青赶紧回道:“啊,你是邵华妹妹吧,你好,你好。”两位青年人见面,氛围十分融洽。

随后,邵华的母亲张文秋和陪同前来的市委领导去会客室喝茶聊天,而毛岸青与邵华则单独相处,二人相谈甚欢,直到晚饭之时,毛岸青、邵华聊天仍有些意犹未尽的意味。

晚饭结束后,宾馆舞厅正在举行舞会,性格活泼开朗的邵华便拉着毛岸青,走进舞池。毛岸青不比一向爱跳舞的邵华,他跳起舞来,是迈步走直线,毛岸青的模样逗得一旁的邵华哈哈大笑,尽管两人的舞没有跳尽兴,但在一块相处的快乐可一点都不少。

图|邵华

邵华在大连待了大概十几天的时间,那时她还是个学生,要返回北京继续上课,在那段相处的时光中,毛岸青与邵华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所以到分别之时,二人都有些依依不舍。

在分开之后的时间里,毛岸青、邵华经常会互相给彼此写信,互诉衷肠,邵华也会鼓励毛岸青好好养病,注意身体,而二人的情谊也在一封封的鸿雁传书中变得愈发浓烈。

毛岸青、邵华之间的亲密关系,自然很快被关心他们的毛主席注意到,那时毛主席给张文秋写信,信中提及“邵华是个好孩子,要是能嫁给岸青,那可是他的福分......”

图|毛岸青、邵华一家人合影

毛岸青、邵华的感情就在北京与大连两地之间生根发芽,当邵华纠结于是否要将学籍转到大连来,她犹豫不决,只好写信求助平易近人的长辈毛主席,毛主席回她:“立志奔前程,为社会做一番事业”,在信中,毛主席还提及要多读《上邪》。

《上邪》中“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老”的美好诗句,是毛主席对他们感情的美好祝福。而在毛主席、张文秋两位长辈的支持与祝福下,毛岸青、邵华在大连携手步入婚姻。

苦难早已过去,往后余生,皆是美满幸福。

他们的夫妻感情很好,他们有了儿子毛新宇,一家人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

毛岸青、邵华夫妇怀着对爸爸毛主席的深切感情,以及对妈妈杨开慧的真切思念,先后创作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作品,参与创作《杨开慧》等影视作品,将这伟大的革命精神继承下去。

图|左起:毛岸青、张少林、毛主席、刘思齐、邵华、杨茂之

2007年3月23日,84岁的毛岸青在北京逝世。病逝前,毛岸青数次向妻子邵华表达自己的心愿:“待我死后,不要将我送回韶山,我要和妈妈葬在一起。”“我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去陪伴妈妈。我死后,请把我埋在母亲身边。”

2008年6月24日,在毛岸青逝世的一年后,妻子邵华也与世长辞,临终前,邵华交代她与毛岸青的孩子毛新宇:“把我和丈夫的骨灰安葬在婆婆杨开慧的墓前,永远地陪伴在她的身边。”

图|毛岸青与邵华墓

同年12月,遵照毛岸青、邵华的遗愿,毛新宇将父母的骨灰安葬在杨开慧的墓旁边。从此,岁月绵长,相伴不离,毛岸青终于能够长伴母亲身旁,弥补那些缺失的过往的岁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