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倡导退休制度的邓小平,为何没有做表率,反而到89年才退休

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 https://www.td010.com

毛主席曾评价邓小平道:“我看他这个人比较公道,也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毕竟正直也比较有才干。”可见,虽然二人在政见方面有些不合,但还是惺惺相惜的。

而脚踏实地似乎也成了邓小平的代名词,正如叶剑英所言:“他这个人历来如此,总是自以为是,喜欢一个人打天下,不撞南墙不回头。”

正是凭借着这股子坚忍不拔的意志,邓小平成功的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带入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社会走向开放的时代,他本人也获得了“钢铁公司”的美誉。而一贯倡导退休制度的邓小平,为何没有做表率,反而到1989年才退休呢?

(一)、心系家国,死而后已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以邓小平为主的党中央领导核心。他也在此次会议上宣读了那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演讲稿,标志着中国迈入了新的起点。

彼时的他已经74岁高龄,但还是拖着病躯,为改革开放做努力。次年还不顾车马劳顿,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为中国的改开铺设道路。

当时的邓小平虽然身体抱恙,却还是坚持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松弛。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在1980年改开终于逐步走上了正轨。

当时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能光靠我们这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大家经验是丰富的,但精力却明显不足。急需培养出一大批接班人,继承我们的事业。现在中央正考虑建立一个顾问委员会,让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委员人选。这样老同志能给出经验,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同时又能让国务院的工作变得精干,从而逐步实现年轻化。”

当年邓小平又提出了领导干部退休制度,试图让终身化成为过去。他不止一次地说道:“一个国家的命运,承担在一两个老人身上是极其危险的。”

其实除了让领导体制年轻化外,邓小平也是有一点点“私心”的。他曾多次和叶剑英还有李先念,表达过自己退休的想法。

于公,邓小平身退会给退休机制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于私,他的体力精力已经不再那么旺盛,也想过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他试图说服大家,可以在1985年全身而退,可是没有一个人同意,同志们给出的理由是,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总设计师不能缺席。

一直到1989年的第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才辞去了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次年,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中,邓小平将自己最后的职务中央军委会主席也一并辞去,自此才算是真真正正的退休。

以至于他在南方巡察来到深圳时,面对当地的官员才会说:“我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请求你们向北京传话。”当时的他可谓是无官一身轻,或许这才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美满的时光。

(二)、因时而异,因势而变

领导干部退休制度是邓小平所提出来的,初衷是培养第三代领导核心和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一贯倡导退休制度的邓小平,为何1989年才退下来呢?其实这里边,还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早在1982年,邓小平就开始了简政放权之路,那一年的中共十二大上,胡耀邦成了党的书记,而赵紫阳则成了总理,具体事务都是由其二人负责。

在1985年,邓小平提出退休的请求,被中央驳回以后,他一直在为领导集体年轻化做着努力。他说:“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

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找来叶剑英、李先念还有陈云等一众老同志,大家商量好要“一起退下来,而且一退到底。”

其他元老诸如彭真、邓颖超还有徐向前和聂荣臻等,在听闻此事以后,也一致要求全退。可是到了大会上,大家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党内的其他同志,面对几位元老的请辞之求,面露难色。最终,大家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半退”。

邓小平退居二线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只是担任着中央军委主席一职;而陈云则成了中顾委的主任,李先念则是全国政协主席。而彭真、邓颖超还有徐向前和聂荣臻他们,则可以辞去一切官职,在家颐养天年。

眼见着中央领导们都已经退出一线,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也纷纷向国家打了辞职报告,如此一来,官僚队伍成功的实现了换血活动。

对此邓小平还不满意,他的目标是完全退休,而且必须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这才在1989年的9月4日的第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辞去了军委主席的职务。

在会议结束后,邓小平满怀热情地走到各位代表身旁,他说:“感谢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接受了我退休的请求。衷心的感谢全国人民和各位同志们。”此时的邓小平如释重负,步伐轻盈,正所谓无官一身轻他终于不用再挑着担子步履蹒跚地行进了。

那一天回到家里的邓小平发现儿孙们早已准备好了庆祝仪式,大家准备了一个大蛋糕,上面写着1922-1988。前面是他参加革命的年份,后面则是他退休的时间。

其实退休后的邓小平,仍然没有忘记改革开放的重任。当1992年邓小平的专列驶离北京时,他内心的想法是借此机会再为改开夯实基础。

这一路他来到了武昌、广州、深圳还有珠海和上海,这些改革开放的前沿。他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批评了那些保守派势力,他说:“对中国而言,左的东西,要比右更加可怕。中国应该警惕右派,但更应该防左”。有了邓公的这番话,坚持改开的领导人们心中便有了底。

他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坚持开放政策,而打击那些企图利用政治活动,解决内部矛盾,再将中国拖入到动荡时期之前的团体。

此次的南巡讲话,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一股“邓旋风”。受多重压力沉寂三年的中国经济,再度活泛起来。那些担心中国会再度陷入极左趋势的外国企业,也都纷纷回到中国投资。

在那一年,中顾委也被撤销,陈云也实现了全面退休的愿望。两年以后,眼见着改开之路已经走上正轨,邓小平也不再管国家大事,安心在家养病。

(三)、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那么,邓小平没有如愿以偿的在提出领导干部退休机制时,就功成身退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服从党的领导。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员,面对党中央的命令,自然是不能违背。所以,在当他提及退休想法,而屡遭驳回后,虽然身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可他还是得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当时大家不愿邓公退休是因为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社会矛盾正在一步步的凸显出来。就像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大家都没有经验,需要邓小平出来主持大局。

何况,党内当时还存在着不少的守旧派。他们的思想并未及时的作出转变,不太赞同改革开放。那些改革派面对这些压力,当然需要邓公出名维稳。

其次,循序渐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邓小平最初的设想是一步步的退下来,因为他还没有确定好接班人,这需要一点点观察,也需要慢慢地培养。

而且,这个接班人不仅要能力出众,还必须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同时又得有足够的声望。其它的都还好说,树立威望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初就退下来,其他人想必不会给选定的接班人树立声望之机会。到时候,此人难以执掌大权。还有,邓小平和老一辈的领导人们需要对接班人进行长期的观察。

在叶剑英和陈云等人的推荐下,毕业于上海交大,有过留学经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俄语的江主席,成了邓小平的接班人。此时的他,这才放心辞去所有的职务。

其实细细说来退休后的邓小平也并没有过多的清闲时光,他还是时刻地挂牵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时刻没有忘记还未完成开放的浦东,和没有正式回归的香港。1997年,他走完了这艰苦卓绝的一生,带着没能亲眼见证中国崛起的遗憾,带着心中那份割舍不下的羁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