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剧本杀 https://www.td010.com
作者:时光君-双木
来源:慢时光(ID:manshiguang3)
这段时间,疫情席卷得特别凶猛。
每天早上一打开新闻抗疫版面,就是全国又新增了七八千的新闻。截至发文前,国内现有确诊281958例,高风险地区多达50个。
图片来源:百度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
很多地方也都采取了应对的措施,居家隔离、小区封闭、公交停运等等。
核酸检测,更是成为了疫情中心城市的日常。
对于普通人来说,做核酸检测也只是麻烦了点,被捅喉咙或者鼻子就可以了。
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这可是个难度不小的挑战。
不仅一天要重复无数次的采集动作,累得腰酸背痛;
还要忍受全封闭的防护服,不能喝水、不能吃饭,想上厕所都得靠尿不湿解决。
更难受的是,有些地方现在天气炎热,医护人员一天下来,衣服都能倒出水来了。
对于这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务人员,很多人都会在做完核酸后,衷心地表达一声“谢谢”、“辛苦了”。
可在最近,有一种对医务人员表达谢意的方式,却被骂上了热搜。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得从最近某音上很火的一种短视频说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在核酸检测点,小朋友做完核酸后给大白们跳舞,表达自己的感谢。
而大白们也相当配合,站起身来给小朋友打着节拍。
BGM也非常应景: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看上去是不是很有爱,很暖心。
可不知道是谁看出了其中,“核酸检测点+大白+跳舞孩子”的流量密码。
中国人是一个感恩的民族。
所以在网上,这样的视频,轻轻松松就能获得上万的点赞和评论。
一时之间,模仿四起。
小孩子站在医护人员面前,弯腰,鞠躬,比心。
家长站在后面,对着孩子猛拍。
还有镜头走位,沉浸式拍摄。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初心确实是好的。
大白们一开始也会配合地为孩子鼓掌。
可越来越多刻意的模仿,只会让医务人员感到疲惫。
有些大白们“被迫营业”,隔着屏幕都能看出他俩的尴尬。
有时候不止一个孩子,而是一群。
而面对这样的情况,防疫人员们只能先放心手头的工作,耐心等着孩子跳完。
而且这种行为,着实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不仅医务人员要等,后面排队的几百人都得等。
有些还抱着小宝宝排队的妈妈,也只能无奈地等待。
甚至,有些家长觉得简单的几个动作,不足以表达谢意。
硬是要孩子穿上艳丽红裙,跳上一段专业的拉丁。
可谁又看不出来,这是家长在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呢。
孩子跳得开心,可后面的两排医务人员,却像是在“罚站”。
甚至,这股风气还延续到了学校。
大白们本就任务繁忙,还不得不抽出时间先来“欣赏”一段表演。
你说有些家长不懂事也就罢了,为什么有些校园领导也还要搞这个噱头呢。
看出来了吗。
当效仿的人越来越多,事情也逐渐变了味。
本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偶发行为,却慢慢变成了群体式的表演。
孩子在跳舞,家长举着手机拍,到底是想给医务人员看还是想给网友们看呢?
有一位网友对这种想象一针见血:
这种“表演性感恩”,重点不在“感恩”,而在“表演”。
本质上,就是一场作秀。
况且,医务人员真的需要这种形式的感谢吗。
有医务人员现身说法:
“不好意思让她们走,有时候又着急,有好多任务。”
“求求你们,不要再让孩子来跳舞了。”
自从新冠疫情开始,医护人员就承担了比平时更多的工作。
20来个人,一天要采集几万核酸,平均每位医务人员都要采集几千个人。
每天抬手几千上万次,下班后手都累得抬不起来。
更别说长达十几个小时穿着防护服,在炎热天气就是度秒如年。
甚至有的医务人员,累得直接晕倒,脱下防护服才能勉强喘上气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只是想早点把工作做完。
这样他们才能早点回家,早点洗个澡好好休息一下。
有看孩子跳舞的时间,他们可以多做很多检测,可以高效率得利用自己的时间。
就算工作全部完成了,他们也只是想脱掉防护服好好放松一下,而不是被迫“罚站”。
而家长们将核酸检测场地,变成自己孩子表演才艺的舞台,为自己摆拍、晒娃和自我感动找到合理性。
既绑架了大白,也绑架了孩子。
学校和某些机构,不过是用感恩的老一套话,给学生布置作业。
累了学生、累了大白,填满了自己宣传的素材。
归根到底,都是形式主义。
庆幸的是。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这种行为:
“坐下,张嘴,戳完,麻溜走人!”
疫情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年了。
在这段很漫长难熬的日子里,医务人员一直身处一线,付出了很多。
但其实我还是想对大家说一下:
他们需要的不是被歌颂、捧高,而是实打实地被真实看见。
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只是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做着普通而伟大的工作。
我家很多亲戚其实都是医生。
我大姑,八十年代的“赤脚医生”,靠着一个小药箱护卫十里八乡;
我小的时候,她家里总是挤满了人,谁家的人生病了只能找她。
我二伯母,市人民医院儿科专家,我每次去找她,诊室外都是一大堆人。
小孩的哭声就没有停过,我待十几分钟就觉得烦,可她要坐诊一整天。
她在家从未做过一顿饭,都是我二伯做,因为她有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做饭。
我堂哥,老家基层医院的医生,不管刮风下雨甚至下冰雹,全年无休,每个假期都要轮班。
很多次过年一大家一起吃年夜饭,他都还在医院值班。
我说这些,其实只是想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医护人员群体。
曾有权威机构统计过世界各国每一千人的医生数量,排名第一的刚果是9个,美国是2.55个,而中国仅有1.49个。
这意味着,在中国,每一个医生需要照顾到的人是六七百个。
这个数字这些年还在不断下降。
而与之对应的,是业内著名的医学网站Medscape公布的全世界医生/社会同期家庭收入倍率表。
可以清晰得看到,中国医护人员的待遇,远远低于欧美。
需要付出的劳动比其他国家医护人员多,但收到的回报却比他们少。
这就是中国医护人员的现状。
为什么现在去医院看病排队要越来越久,因为学医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中国,医护人员已经成为了“白衣天使”、“最美逆行者”的代表人员,成为了承载奉献与牺牲精神的典范。
可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
他们勤学苦读数十载,辛苦奋斗在抗疫一线,并不是只想用爱发电啊。
他们也想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救人的时候,能收获与之相匹配的回报。
所以,想要表达感谢,有很多种形式。
除了赞扬与歌颂,更多的需要大家多做一些实事。
比如深圳的一位刘女士,就因为偶然听到一句医护人员吃不惯米饭,大半夜给饥肠辘辘的大白送上饺子。
比如,呼吁整个社会,为他们提供配得上他们的教育、他们的辛苦、他们承担的风险的收入。
不要把他们的辛苦和付出,当作是理所当然。
更不要打着感谢的旗号,拍视频搞作秀,耽误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的他们的工作。
这都比一支舞,重要得多。
点亮【在看】,向防疫工作者致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时光君--双木,90后,慢时光专栏作者,用理性认真思考,用态度安静生活。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个人微信号:shiguangjun33。本文授权自公众号:慢时光(id:manshiguang3),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