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一万亿元,各项工程正加快推进。
引江济淮工程是由长江下游向淮河中游地区跨流域补水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在建的全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工程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
近日,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据施工标段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第四标段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比计划提前了一个月。9月份就可以达到试通水条件,今年底就可以发挥工程效益。
多年来,我国应对洪涝灾害的努力持续不断,其中,水利工程尤其是国家层面在主要流域推动的重大水利工程一直被视为标本兼治应对洪涝灾害、调节雨洪资源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而除水利工程自身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外,通过建设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带来的对就业的外溢效益正是当前稳就业不可或缺的。毕竟,重大水利工程自身具备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机会多的特点不容忽视。
当前,国家层面政策鼓励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水利工程作为关系农业生产、流域水安全乃至缓解城市内涝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基石的重要领域,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必将通过发挥稳增长的积极作用,同期带来稳就业等众多综合效益。
据测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49万个,在建投资规模超一万亿元的重大水利工程,对当前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尤其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有着重要积极作用。
显然,重大水利工程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就业成为国家大力主张通过大项目促就业、稳增长的一个缩影。
“现阶段,政府主导大项目落地对民间投资和就业增长的重要意义比以往更显重要。”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研究室主任黄征学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我国目前在政策层面主张“规划先行,资金跟着项目走”,这意味着只要有了规划指引,背后会带动包括资金、政策、人才、就业、配套服务和设施等在内的多要素共同聚集。
据记者了解,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中的重要一环,2022年水利工程建设是重要一环。
对此,2022年在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继续倾斜支持的同时,将尽可能多地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此外,还将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当然,确保项目投资有收益也是必然之举。黄征学也强调,重大项目落地需要对接需求端并能够吸引投资带来经济社会面的综合效益。“十四五”期间将有更多重大项目建设落地,这期间必须找准需求端,强调投资效率,杜绝无效投资,即“要在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发挥好消费基础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