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是中华文明主要的发源地。6月20日,据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明确黄河流域文物和文化遗产实现有效保护传承的同时,也提出促进黄河文化资源有效统筹、共建共享,从而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提供指引和保障。
有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重点,近两年,文化和旅游部也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纳入重要日程,在组织开展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黄河题材艺术创作、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而在6月20日,三部门联合印发《规划》的消息,则让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规划》提出,要注重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为主题主线,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力求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推动沿黄地区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规划》也提出相关目标,并称争取到2025年,黄河文化的发掘研究力度不断加大,黄河流域文物和文化遗产实现有效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统筹资源共建共享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均已围绕着黄河文化推出相关文件或政策。
以山西省为例,据《山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2021—2035年)》显示,到2025年,山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体系要初步建立;到2035年,具有山西特色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更加成熟、完善,代表性项目得到全面有效保护。除此以外,河南省、甘肃省、山东省等省市也纷纷在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持续加码。
而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黄河文化相关工作,《规划》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坚持保护优先、时代传承,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促进黄河文化资源有效统筹、共建共享,提高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沿黄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黄河文化育民、惠民、利民。
“黄河途经我国多个省市,因此在保护传承黄河文化上,不只是各省市需要制定自身的规划,也需要从整体层面提出统一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让黄河文化既落地又具有整体性,在挖掘内在价值时既能有完整结构又能实现各地特色化。”数字文创产业智库研究员李杰如是说。
专项规划将接续出台
现阶段,各种与黄河文化相关的特色活动也在筹备或举办中,如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便组织黄河流域九省(区)约12部(台)优秀戏曲大型作品和小戏组台,开展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弘扬黄河文化。而此前,“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等活动的举办,也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展现了黄河文化内在价值。
而随着此次《规划》的印发实施,这将进一步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指引和保障,更好地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规划》出台后,未来相关部门还将进一步围绕黄河流域大遗址保护、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培育等,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推进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并且接续出台文物、非遗、旅游等专项规划。
在李杰看来,黄河文化涉及到多个领域,而不同领域之间因专业性及门槛的不同,需要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才能保证黄河文化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均能得到有序的保护,不会疏漏相关细节,同时让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能够结合每一个行业的实际现状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展现并传承深层价值。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